第四百五十八章 空前大战(1/1)

“杀!杀!杀!”

训练场上热火朝天,一队身穿老百姓服饰的士兵正端着刺刀连续来了三记凶猛地突刺。其实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士兵,而是接受军事训练的民兵。当然,在抗日战场上,不管是军人,还是民兵,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场上这些人都是由各村百姓精心挑选出来的,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勇猛顽强,并且在本村颇有威望的年轻人。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实战演习和战争体验,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回原村担任民兵连长或者指导员。

根据38年拟定的“一万个民兵连长”计划,这已经是第三十六期了。加上各根据地和军分区培训的,受训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万人。据八路军总部方面统计,加上最近一批,至少在五万人以上。

“司令员!”

“哦,是老程啊!”

郑卫国正看得入神,程政委突然走了过来,朝训练场上看了看,欣慰地说:“司令员,这一批小伙子的基础很好啊,学习能力也很强。”

这一批学员的文化程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识字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大部分人都有高小以上文化。而且在培训前就在村民兵连或者县、区的短期培训班训练过,已经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了。说句不自夸的话,随便拉出去一个都能在**里面当个班长。

“嗯,确实不错!”郑卫国笑着点了点头。说:“这都是你和杨教授的功劳啊!”

程政委忙摆手道:“哎,我没帮上什么忙,杨教授的功劳倒是真的!”

抗战初期,由于日军多次扫荡和围攻,后来更是进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致使根据地大部分学校停课。

杨教授毕竟是知识分子出身,对于教育极为重视。在恢复根据地建设的会议上就提出,要在根据地各县每两个行政村设置一所初级小学(小学一到三年级),每区成立一所高级小学(四到六年级),争取让大部分儿童都能入学学习。

这一计划得到了郑卫国的大力支持。不过敌后办学是很困难的。不仅要防止敌人破坏。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在部队急需向苏联购卖武器的情况下,郑卫国下令开源节流,愣是从不宽裕的口袋里挤出了两百万大洋的教育特别费。

到41年春,根据地五十余县共恢复和新办初级小学8745所。高级小学859所。初中17所。高中5所,另外还有2所职业技术学校,入学青少年达到967582人。有22个县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9%(绝大部分都只念了一个初小)以上。除了普通的学校教育以外,根据地还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教育。

在抗战前,冀中根据地90%的农民都是文盲(其实这个识字率在当时已经算非常好的了)。为了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冀中行署于1938年冬开展了“冬学运动”,39年的规模更大,各地普通开办民众学校和识字班,动员男女青壮年入校学习。据深县等44个县统计,各县共开办民众学校1504所,识字班9745所,学员总数超过20万人。

1939年10月,冀中行政公署在各县教育科长联席会议上,再次发出开展冬学运动的号召,要求结合冬学开展抗战教育和扫除文盲。为此,各县专门成了冬学委员会。行署专门编印了《大众千字文》和《民众学校战时问题讲授提纲》。

在行署的组织和发动下,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父亲和儿子、妻子和丈夫、嫂子和小姑并肩上阵、竞赛学习,争到“学习英雄”和“文化战士”的场面。

至于部队的文化教育就抓得更严了。各连队都有文化教员,战士们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着识字课本。边战斗边学习是抗战军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正是这种学习浪潮才让根据地军民的文化水平快速提高,为反“扫荡”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次招收学员的精神面貌就可以看出,根据地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景象。

郑卫国和程政委站在训练场边看了一会儿。程政委突然低声道:“司令员,延安传来消息,苏联和日本可能要议和。”

“嗯,我早就看出来了!”郑卫国微微点了点头。

程政委也跟着默默地点了点头,暗叹一声,说:“唉,要是再给我们一年的发展时间该多好啊!”在他这样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心里一直把解放全人类作为最崇高的理想,把苏联当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而现在作为gc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竟然要跟最大的敌人之一——日本法西斯媾和,心里的难受和迷茫是可想而知的。

公平地说,在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帮助中国的国家。特别是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他们没有领中国政府的薪水,却在为中国人民流血牺牲,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管中俄之间的恩冤如何,这些曾在中国的蓝天上与日寇搏斗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联援华并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实打实地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援助中国有利于减轻日本对苏联的威胁,就这么简单。

1941年春,德国侵略苏联的企图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怎么可能为了帮助中国而两面树敌呢?所以苏联与日本媾和是必然的,不管是不是斯大林当权都一样,就跟罗斯福不会为了帮助中国而对日本禁运一样。

对此。郑卫国看得很清楚,也早有准备,见程政委有些沮丧便安慰道:“放心吧,老程。我们不是早有准备了吗,天塌不下来。咱们中国人的事情还得由自己来解决!”

程政委松了一口气,庆幸地说:“幸亏你看得远,要不然我们真要吃大亏了。”又问道:“绥远那边最后一批武器什么时候能到?”

郑卫国略想了一下,说:“还得三、四个月吧!主要是因为绥远边界大雪封山,很多物资都滞留在蒙古境内。”

程政委焦虑地说:“唔,四个月可不行。能不能让他们快一点儿?”

郑卫国面色顿时凝重起来。忙问道:“你们已经得到了准确消息?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1941年4月12日,历史强大的惯性再次将车轮推回原有轨道,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同全联盟gc党(布尔什维克)总书记斯大林、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会谈,4月12日达成协议。次日正式签订此约。

条约共4条。有效期5年。主要内容是:

双方保证维护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保持中立。并同意暂不签订有关北库页岛权利转让的附属议定书。签约同日。双方还发表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便开始减少援华物资输出,直到完全中止。而在此之前滇越铁路已经被日军切断,英国人又一度关闭了滇缅铁路。中国的国际援助几乎断绝,使得国民政府的右翼势力再次抬头,抗战势力进一步分化,这加剧中国抗战的苦难。

而日军方面,北进派已被基本压制,南下派则成了主流。海军事实上已经在密谋偷袭珍珠港。不过在那儿之前他们还必须做一件事,就是彻底打垮中国的抵抗力量,为大军进入东南亚做准备。作为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郑胡子自然是首当其冲,战争的阴霾迅速笼罩在冀中。

滴滴答答……电台的发报声响个不停。周参谋长忙得满头大汗,不时在电报稿上签字,然后交给身边的人去办理。

郑卫国把帽子放在桌上,开口问道:“老周,情况怎么样?”

周参谋长面色凝重地说:“相当严重啊,总座!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小鬼子这是要用倾国之力来打我们!不光是华北方面军,日本关东军和国内军也极有可能出兵。”

说着拿来一份秘密文件递给郑卫国并讲解道:“总座您看,据说西尾寿造已经干不长了,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

西尾寿造就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他虽然在当时并不出名,但在后世的历史研究者看来却是日本陆军中最为成功和最有才能的军事战略家之一。注意,有战略两个字,这在日军高级将领中是不常见的。

有趣的是,在日军内部,这种脑子比较清醒的将领总是被认为是胆怯的家伙,背叛了日本陆军的传统,从而不受信任。西尾寿造回国之后,先是在军事参议官的位置上做了几年冷板凳,后来因为跟东条英机发生冲突,被一捋到底,撵到预备役去了。

郑卫国哂笑道:“这个家伙还算有两把刷子,最好把杉山元那样的蠢货换上来!”

西尾寿造担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期间很快稳住了阵脚,并重新抢占了战略主动权。现在南昌、宜昌等战略要地均已沦陷。换句话说,郑胡子好不容易扭转的大局又被这家伙给扳回去了,所以早恨得牙痒痒。现在见他倒霉,自然是乐见其成。

周参谋长哈哈一笑,又有些凝重地说:“总座,不过换上来的这个家伙据说更难对付!不是一般的疯子。”

郑卫国记不清后来的中国派遣军总司令是谁了,忙问道:“谁?”

周参谋长忙道:“畑俊六!这次作战也是由他全权指挥。”

“操!”郑卫国暗骂了一句,心想怎么把这个家伙给忘记了?

在后世。冈村宁次似乎更出名一些,不过单论军事能力,畑俊六明显更高一筹。说别的大家可能没有印象。豫湘桂大溃退知道吧?日军发动的这个“一号作战”就是畑俊六策划的。虽然这个主要是**配合得好,但畑俊六的谋略和判断力可见一斑。而且有一个很直观的比较,日本陆军大学第22期,西尾寿造是第二名,第一名就是畑俊六。

可以说畑俊六等于杉山元加西尾寿造,既有日军骨子里那种疯狂劲儿,又有比较冷静的头脑。这种类型的将领往往是最不好对付的。何况还有一个像毒蛇一样的冈村宁次。

“嗯!”郑卫国点了点头,说:“确实很严峻。你们参谋部拟定好大致的作战方案了吗?”

周参谋长用手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解释说:“这回跟以往不同,硬顶恐怕是顶不住的,我的看法是不能坐等日军打下门来,得主动出击!”

郑卫国忙道:“哦。往哪儿打?”

周参谋长拿起一棍小木棍往沿津浦线往南一划。坚定地说:“往南打。打穿整个山东走廊,把华北和华中连成一片!”

郑卫国哈哈一笑,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周参谋长笑道:“怎么。总座也是这个想法。”

郑卫国摇了摇头,解释说:“八路军方面也是这个意思。他们已经决定由129师和115师分别组成几个南下支队,分别向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发展。同时在华北做好战争动员,打扫好房间,准备招待‘客人’,把这叫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

“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周参谋长在嘴里念叨了几遍,摇头笑道:“人家是从战略高度考虑的,我考虑的只是战术层面,不能跟人家比,不能比啊!”

郑卫国笑了笑,说:“哎,我们是军队嘛,把战术方面捋顺了,战略也差不到哪儿去!”又问道:“参谋长,根据你们的兵棋推演,根据地真的不能守吗?”

周参谋长闻言长叹一声,面色凝重地摇了摇头,连说三句:“难!难!难!”

郑卫国沉声道:“如果能保住根据地,花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周参谋长有些疑惑地反问道说:“总座,你不是一直主张不与敌军主力硬拼的吗?为什么坚持要打这一仗?”

又解释说:“我认为您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日军之所以这么猖狂,很明显是为了挺进东南亚做准备。既然日军的目标是东南亚的战略资源,其主力肯定是在华北呆不长的,我们有必要在华北跟小鬼子顶牛吗?”

郑卫国犹豫了一下,说:“可是我军现在今非昔比,是华北乃至全中国、全亚洲首屈一指的大兵团。就这么放弃了根据地,怎么向国人交待,怎么向养育我们四年的冀中人民交待?”

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五一大扫荡”之前,当时的冀中领导人会犹豫再三,以至于错失战机,导致根据地丢失,部队也损失惨重,获得了一个最差结局。其实不是他们没看到后果,而是这个决断委实太难下了。总怀着侥幸心理,以为可以保住根据地。

周参谋长反问道:“可是总座,您有没有想过,一旦顶牛,两军就会在华北平原上反复拉剧,甚至会把日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到时候只怕死伤的百姓更多。而且打到最后,根据地也未必保得住!”

郑卫国沉默良久,其实在想到“五一大扫荡”时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过了半晌他终于开口说道:“唉,老周,你的意见是对的!不过,根据地得安排部队留守,这是我们的国土,不能让敌人‘无血占领’!”

周参谋长松了一口气,说:“这是自然!”又笑道:“小鬼子的脾性就是欠揍,你越让他越嚣张,打一顿他反而老实了。”

三天之后,冀中的战争机器全面启动。率先行动的地方工作部门,大量人员被精简,或者转入地下工作,或者暂时编入军队的工作队。各县委县政委联署办公,标准是不超过十个人,全部家当可以用一辆马车拉走。

文、教、卫等公共单位也在转移之列,有附属学校的暂时停止招生,新生经过应急训练之后,全部疏散转移,教官和学员部分转移到山区,部分加强到部队。

各小型兵工厂虽然还在加足马力生产,但都制定好了周密的撤退方案,随时可以撤入附近的地下通道。

与此同时,日军方面也在加紧调集兵力和物资。周参谋长指着地图讲道:“诸位请看,日军现在分三路进兵。第一路是北宁线(北平到沈阳),这条铁路已经被日军修复,而且进行过技术升级,据说日运输能力大有提高,每天最多能跑八十对列车!”

程政委忍不住问道:“这个八十对列车是什么概念?”

周参谋长解释说:“这个不是双线铁路吗?就是每天上行八十列,下行八十列。”又笑了笑,说:“可能说八十列大家没有很直观的感觉,嗯,就用军队来换算吧!一个三单位制师团连同装备和军需,大约需要100到200节车皮,而八十列就有九百到一千节车皮。”

众人听了不禁相顾骇然。程政委倒吸一口凉气,赶紧问道:“这么说的话,小鬼子岂不是一天就能从东北拉来五到八个师团?”

周参谋长点头说:“理论上是这样!不过小鬼子现在是江河日下,物资调度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种国力上的硬伤,不是一两条铁路就能弥补的。据我的判断,日军一天能运来一个师团就不错了。”

呼!众人长舒了一口气,纷纷埋怨道:“哎,参谋长,您老就知道吓唬人!”

周参谋长摆手笑道:“我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日军此次来犯非同小可。除了北宁线以外,还有天津和青岛两处海港。海运大家都知道,大一点儿的船动辄几千吨,甚至上万吨,运输能力比铁路只强不弱。所以战斗一旦打响,日军的后援和物资就会源源不断地赶来!”

说着扫视大家一样,告诫道:“我知道这两年大家是顺风顺水,渐渐有些不把小鬼子放在眼里了。不过我要告诉大家,这次是血战,是苦战!你们不把全身的劲儿使出来,只有一个下场!”

程政委眉头微皱,说:“嗯,每天一个师团也很惊人了,这种消耗我们是绝计拼不过的。”

蔡文治处长赞同说:“对,还得照老路子来,他打他的,我打我的,以地方部队牵制敌人,以主力部队打击敌人薄弱环节,看谁先撑得住。”

周参谋长点了点头,说:“定武这个思路是对的!不过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冀中一地,而是放眼整个河北,乃至整个华北、华中地区。”

顿了顿,又道:“我现在说一下参谋部的作战思路,如果没有异议,各部队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众人闻言,忙屏息静听。(未完待续。。)

ps: 本来准备今天收尾的,但是一看,还是有不少朋友支持山人。有的朋友还专门发私信,投月票,发评论。这种情况下,山人实在不好意思就此停笔,就把之前的结尾删了,重新写了一章。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有些东西没法写得太深,请大家多体谅。